因为“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是因为在大鼎上的铭文“后”是反写的,被当时的学者看作“司”并意为“祀”。
在甲骨文中很多的字就是可以左右写的,这些字不管是左写还是右写都是同一个字。
“司”通“祀”即为祭祀,而“母戊”是墓主人的庙号,所以,此鼎是为祭祀母亲戊的鼎。其腹部的“司母戊”三字铭文就是明证。“母”是母亲,“戊”为母亲的庙号排序。“司”字有两种解释。按传统说法,“司”即“祭祀”,故“司母戊”可释为“祭祀母亲戊”。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又改回来
改名原因: 郭沫若当时把“后”字误认成了“司”字。改名后并没有再改回来,现在还是叫“后母戊鼎”。
“后”字表明了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墓主人生前是商王之“后”,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后”是王后、母后的意思。
“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1955年,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经过他的考证,发现这座商超出土的大鼎上有三个字“司母戊”。于是把这座从商朝埋在地下知道几千年后出土的庞然大物叫做“司母戊鼎”。 2010-2011 年基本完成改扩建工程之后,国家博物馆在出版图录和专题展览中将原来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此后没有再改过。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后又改回来
郭沫若是第一个为这件大鼎起名字的专家,称它为“司母戊鼎”,古代把“司”作为祭祀之意,而“司母戊”就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当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司”是孝敬、祭祀之意,因此“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考古资料也越来越健全,于是很多学者便再次提出,“司母戊”应该是“后母戊”,它的意思应该是“献给伟大的母亲”,因此,后母戊含有特定的崇敬之意。晚商时期,“后”代称君主,“母”指“母亲”,“后母”就是“君主的母亲”,“戊”则为君主母亲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