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斯。
李斯的主要功绩:一是协助秦始皇统一东方六国二是协助秦始皇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二,张良。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是“汉初三杰”之一。汉高祖评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诸葛亮。
当代杜甫《蜀相》诗句,对诸葛亮的评价最为公正客观:“……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王猛。
王猛是前秦王苻坚的重要谋士之一。在王猛的辅佐之下,苻坚很快就统一了黄河流域了。王猛去世之后,前秦的统治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五,魏征。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重要的谋臣之一。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就叹息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重要的镜子了!
六,刘伯温。
刘伯温的事迹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了,在这里就不多作赘述了。刘伯温流传下来的“推背图”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七,王阳明。
严格地说,心学大师王阳明不是一名谋士。王阳明其实更像是一名统帅。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同样也很大。
古代108谋士排名
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代谋士排名都是后人根据其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来定的,有的确有其才,有的沽名钓誉,谁能说的准确
古代108谋士排名
伊尹
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今莘县人。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管仲
管仲,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人。管仲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范蠡
范蠡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范蠡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李斯
李斯,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
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后被赵高所害。
张良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魏徵
魏徵,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赵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他是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刘基
刘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