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yú,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
“鱼”的基本含义为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如鱼虾、鱼虫引申含义为姓。
在日常使用中,“鱼”也常做动词,表示打鱼,捕鱼,如鱼户、鱼钓。
字源演变
“鱼”,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鱼原是一个十分形象的象形字,鱼的头、身、鳞、线织全。
后来逐渐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鱼的尾部竞与“心”混同起来,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秦朝小篆中发现,“鱼”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鱼的字源演变
鱼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yú
名词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fish
鱼鲩冠儿、鱼鳞册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aquaticanimalresemblingafish
鱼甲、鱼须
鱼甲烟聚,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两眼白色的马
horsewithwhiteeyes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后方的掌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fish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copper-fishtally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语居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居切,御平声。【说文】本作,水虫也。象形,与燕尾相似。【注】徐锴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
【韵会】隷省作鱼。【易·中孚】豚鱼吉。【注】鱼者,虫之隐者也。【仪礼·有司彻】鱼。【注】鱼无足翼。【史记·周本纪】白鱼跃入王舟中。【注】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
又蠹鱼,亦名衣鱼,本草生,久藏衣帛及书纸中。
又【诗·小雅】象弭鱼服。【传】鱼服,鱼皮。【陆玑疏】鱼服,鱼兽之皮也。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靑,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
又【唐书·车服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辽史·兴宗记】试进士于廷,赐冯立等绯衣银鱼。【金史·舆服志】亲王佩玉鱼,一品至四品佩金鱼,以下佩银鱼。
又【左传·闵二年】归夫人鱼轩。【注】以鱼皮爲饰。
又马名。【尔雅·释畜】二目白,鱼。【注】似鱼目也。【诗·鲁颂】有驔有鱼。
又地名。【左传·僖二年】齐寺人貂漏师于多鱼。
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鱼,人实逐之。【注】鱼,鱼复县,今巴东永安县。
又【晋语】夷鼓,彤鱼氏之甥也。【注】彤鱼,国名。
又姓。【左传·成十五年】鱼石爲左师。【史记·秦本纪】秦之先爲嬴姓,其后分封,以国爲姓,有修鱼氏。
又与吾同。【列子·黄帝篇】姬,鱼语女。【注】姬读居,鱼读吾。
又叶鱼羁切,音宜。【徐干·七喩】大宛之牺,三江之鱼。云鶬水鹄,禽蹯豹胎。胎音怡。
又叶语鸠切,音牛。【庾阐诗】炼形去人俗,飘忽乗云游。暂憩扶桑隂,忽见东岳鱼。
说文解字
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语居切〖注〗《说文》作。,古文。
说文解字注
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佀。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从火也。语居切。五部。凡鱼之属皆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