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

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试考什么

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殿试的文体,开始是骈体文,皇帝殿试时就时事政治或经义史事提几个问题,应试贡士须按照骈四骊六对偶工整的句式文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