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大,果实芳香清甜,营养丰富。
芭蕉之名,始见于宋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上载有“芭蕉极大者,凌冬不凋,……”并认为它一叶舒展(“芭”意),一叶则焦(枯萎),即成“蕉”,因是草本植物,冠以(“艹”)。这种考释,在宋代陆佃的《埤雅》中有共同的记载:“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芭蕉。”这都是从芭蕉的生态特征来命名的。
“芭蕉”之名虽始见于宋代的《埤雅》等古籍,但芭蕉作为果品为人栽植,早在汉朝已有,相传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破南越(今广东一带)扶荔宫时,已有蕉的种植,古人称为“甘蕉”,俗叫蕉子。曹叔雅的《异物志》曾记载有“其肉如饴蜜,甚甘美。”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