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帝后礼佛图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它创作于北魏年间,是中国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
      帝后礼佛图是 用以宣扬佛法,赞颂佛家的累世善行和炫耀帝后的威仪。
    《帝后礼佛图》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行列。
     作品中人物密集重叠,顾盼照应,既浑然一体,又有丰富变化。不同于当时常用的以形体高低大小来区分人物等级的手法,尽管作品中人物形象并无显著的大小之别,服饰也大致相同,但从人物的位置、相互关系,特别是风度威仪间的微妙差别,都显示出作为作品中心的帝后迥异常表的高贵与尊严,体现出创造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此外,从作品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因此,这件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另外,目前我国尚存完整的帝后礼佛图,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巩义石窟寺。
     整幅浮雕采取横向构图,人形处理因此显得颀长,并略带向前的倾斜感,既保留了盛典中的帝王生活气派,又带有飘然如仙的宗教意味和凝然静谧的心境。
     同时,宫女们含睇若笑,娇慵前行的姿态,与整个虔敬肃穆的氛围形成了含蓄的对照,流露出作者沟通人世和天界的欲求。
     与云岗石窟的浮雕相比,《帝后礼佛图》已经开始摆脱古印度的犍陀罗风格,而加强了本土的艺术语言色彩。作品变得单薄平浅,高浮雕的圆润光影不复存在,线条成了艺术表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与人的空间、人体的曲折起伏都用线勾勒,特别是衣纹的处理,格外舒展流畅、疏密有致,颇有汉代画像砖以线求形的神韵,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佛教艺术的很好融合。
帝后礼佛图的历史价值
不见壁上惊鸿影,百年漂泊意难平。为找回离散的国宝信息,多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学者,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流散多地的《帝后礼佛图》进行数据采集、虚拟复原及实体展示。
《帝后礼佛图》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行列。
北段刻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前导、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
南段构图与北段相似,刻文昭皇后莲冠霞帔,一手拈香,后随两个戴莲冠的贵妇,在众宫女的前导、簇拥下迎风徐行,方向与北段相对。
图中人物密集重叠,顾盼照应,既浑然一体,又有丰富变化。不同于当时常用的以形体高低大小来区分人物等级的手法,尽管图中人物形象并无显著的大小之别,服饰也大致相同,但从人物的位置、相互关系,特别是风度威仪间的微妙差别,都显示出作为全图中心的帝后迥异常表的高贵与尊严,体现出创造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此外,从图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因此,这件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