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象形字。从殷墟甲骨文到楷书,大体上是有序传承的。甲骨文像一头大鼻子象形,象的甲骨文是站立的象的象形,通常象鼻与四肢向左,然向右的情况也存在。金文沿袭了甲骨文的路径,但有讹变。到了小篆趋于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今天的象。造字本义就是大鼻子象。《说文解字·象部》:“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许慎不晓得夏商时期中原是有大象的,胡厚宣先生早就谈到:“殷代气候,不特稍暖,且远较今日为热。”竺可桢先生也认为,殷墟地区的大象是本土所产,而不是从南方地区引进。因此说象是“南越大兽”是片面的。
甲骨文象的由来
相传商朝时期,人们非常迷信,帝王一般在做很多重大决定前要请巫师进行占卜。占卜完成后,巫师又会把与占卜相关的内容都记录在甲骨上,从而逐渐形成了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