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长江及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环境的不同,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南米北南”的格局,而且当时的面食种类已经非常丰富,譬如:白饼、膏饼、饺子、馒头等等,但它们大都被统称为“饼”。为抵御严寒,古人们还创出了与现在的“面片汤”相似的“汤饼”。

晋代束皙在《讲赋》中描绘了下汤饼的场景:“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振衣振裳。握拊搏,面弥高于指端,手索遇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即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沸水锅里撕片,而且撕下的面片“弱如春绵,白若秋绢”。当时人们对这款可御寒的面片汤十分喜爱。这一点从束皙所作的《汤饼赋》就可见一斑:“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大米在我国江南一带的主食地位更是悠久深远。早在汉代时期,水稻就已在江南一片被广泛种植,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已经把米饭吃出花样来了。为了弥补主粮的不足,当时,人们会将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后烹饪成饭,也就是类似于现代“煲仔饭”及“炒饭”的“蔬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