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常。
出自战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注释:
1、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5、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
6、喻:知晓,明白。
7、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8、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9、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0、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11、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12、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文章主旨:
此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国恒亡恒什么意思
句中恒的意思是:常常。
原文: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