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镇统制先后为凤山、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换张怀芝第三镇统制段祺瑞,后改为曹锟

第四镇统制吴长纯

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

第六镇统制为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

在清朝最后的20年里,实力最强的应该就属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分别以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分任第1~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这里所说的镇不是小镇,也不是乡镇,而是清末军队的一种编制。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这六镇的统制都是谁以及他们的结局。

北洋六镇都统是哪几个

北洋六镇第一镇:(1905年)先驻保定后移京北。统制官初为凤山,后由何宗莲接任。(以后改为第一师,师长先后由何宗莲、蔡成勋担任。) 步队第一协统领 曹锟步队第二协统领 朱泮藻

第二镇:(1904年)原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时驻直隶迁安。统制官 王英楷(后改为第二师,师长先后由王英楷、张怀芝、马龙标、王占元、王金镜、孙传芳担任。)步队第一协统领 张怀芝步队第二协统领 刘超佩马队第二协统领 吴凤岭步兵第一标统带 王占元步兵第二标统带 朱泮藻步队第三标统带 卢永祥步队第四标统带 鲍贵卿马队第一标统带 王怀庆炮队第一标统带 田中玉

第三镇:(1904年)驻直隶保定府。统制官 段祺瑞(后改为第三师,师长先后由段芝贵、段祺瑞、曹锟、吴佩孚担任。)步队第五协统领 雷震春步队第六协统领 张永成步队第九标统带 徐占凤步队第十标统带 唐天喜步队第十一标统带 王振畿步队第十二标统带 张殿如马队第三标统带 张国泰

第四镇:(1904年)原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时驻直隶马厂。统制官 吴凤岭(后改为第四师,师长先后由段祺瑞、吴凤岭、陈光远、杨善德、陈乐山担任。)步队第三协统领 马龙标步队第五标统带 杨善德步队第六标统带 叶长盛步队第四协统领 陈光远步队第七标统带 谭振德步队第八标统带 李瑞炮队第二标统带 徐万鑫马队第二标统带 孟恩远

第五镇:(1905年)驻山东济南。统制官 吴长纯(后改为第五师,师长先后由张怀芝、张永成、张树元、靳云鹏、郑士琦、孙宗先担任。)步队第九协统领 马良步队第十协统领 叶长盛

第六镇:(光绪三十二年以前)驻京师南苑。统制官 王士珍(后改为第六师,师长先后由段祺瑞、赵国贤、吴禄贞、李纯、齐燮元等担任。)步队第十一协统领 陆建章(后为李纯、马继曾)步队第十二协统领 周麟符(后为吴鸿昌、张敬尧)

北洋六镇都统是哪几个

第一镇统制先后为凤山、何宗莲

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换张怀芝

第三镇统制段祺瑞,后改为曹锟

第四镇统制吴长纯

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

第六镇统制为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

北洋六镇,即清末 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决定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同年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 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两镇,连同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扩编建制,于光绪三十一年练成五个镇,加上由袁世凯编练的京旗常备军(后称北洋第一镇),合称北洋六镇。清廷视北洋六镇为国家主力军队,用以拱卫京师和驻防京畿。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均由袁世凯的亲信将领任统制,北洋军阀集团的基本武力自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