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温度带的划分是根据地区的活动积温来划分的.所谓活动积温,就是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气温,大约是15°C左右.我们把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叫做生长期,把生长期内的日均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生长期分为两类,作物生长期和气候生长期。
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作物生长期,又称作生长周期。它与积温成负相关,例如南方水稻从播种到成熟大致在120—130天左右,北方水稻作物则在130—150天左右。作物生长期越长,吸收营养越充分,成熟度越高,因此东北大米的口感往往优于南方。
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称气候生长期,它与积温成正相关,一般以指候均温≥10℃的天数衡量。我国气候生长期的分布大致是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如东北地区水稻的气候生长期只有110-170天,为一年一熟,而长江流域为220-240天,可一年两熟。气候生长期长往往意味着一年可以熟几次,当地作物的产量大,但由于生长速度快,作物的生长周期较短,其质量可能相对较差气候生长期短则相反,作物产量低但质量高。
气候生长期与无霜期有密切关系。无霜期愈长,气候生长期也愈长。无霜期的长短因地而异,一般纬度、海拔高度愈低,无霜期愈长。
我国温度带生长周期
划分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 10℃以上时,大多数 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
温度带 >=10度积温 生长期 范围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热带 >8000 全年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
我国的温度带我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将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积温。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天气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积温的多少。根据积温,划分了五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的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分别为:
①热带。积温≥8000℃,一年三熟,种植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②亚热带。积温≥4500℃,一年两到三熟,种植水稻、冬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
③暖温带。积温≥3400℃,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④中温带。积温≥1600℃,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和甜菜等
⑤寒温带。积温<1600℃,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马铃薯等⑥高原气候区。积温<2000℃,部分地区一年一熟,种植青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