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字令则,襄阳人。父亲罗蒙,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出名。师从谯周,谯周的门人称他为子贡。罗宪正直诚实严整待士不倦怠,轻财好施舍,不经营产业。
谯周这个人还有个徒弟叫陈寿,没错,就是那个写《三国志》的,谯周这个人没什么骨气,就是他力排众议劝说刘禅降的魏国。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罗宪在蜀国入仕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两次到吴国出使,得到了吴国人不错的评价。
从这可以看出,罗宪这个人一开始是做文官的,师父也是文官,没想到他却是个文武双全之人。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陈祗病死,黄皓开始专政,众大臣多依附他,罗宪独独坚正不移。黄皓憎恨他,贬他为巴东太守。当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让罗宪领军,当阎宇的副将。
黄皓这个人就不多说了,也就是个普通的祸国殃民的宦官。阎宇个人倒觉得是个人才,他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和审时度势,能力有又没有什么太强的原则性,也就是说他不失为一员良将,可是却不顾名声,依附黄皓,以巩固自己的权势。
其实阎宇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候原则性太强,做事还会束手束脚。就如明朝时期的胡宗宪一般,个人觉得他是有理想的,那就是主政江南,不被人掣肘,然后将江南的一切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上,以最终平定倭寇为他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依附于奸臣严嵩,最终严嵩倒了,他也被冤死,还落了个骂名。可是胡宗宪这个人在严嵩一党的支持下,实事是办了不少的,是名副其实的抗倭名将。
而阎宇明知道罗宪这个人和黄皓有过节,依然重用他为副手,从这也看得出,阎宇这个人为了维护他想维护的东西,还是有一定原则和手段的。
邓艾从阴平笑道偷袭成都,阎宇奉命回守,留下了两千人给罗宪守永安城。可是没等阎宇的援军回援,刘禅就降了,消息传到永安后,引起了一阵骚扰,文官出身的罗宪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果断,当场斩杀了几个作乱者,稳定了永安的局势。
不久吴国见蜀国灭亡了,派盛曼将军来劝降罗宪,罗宪却说,你丫太会落井下石了,老子的国家和你们是盟友,现在我们国家蒙难了,你们却要来趁火打劫,我才不干,我宁肯做个投降的俘虏,也不便宜了你们这些小人。
于是罗宪也降了魏国,然后秣兵历马,吴国见暂无可乘之机便退走了。
而后来钟会在成都叛乱,他本人还有姜维、邓艾等名将都在乱军中被杀,蜀国有很多城池都成为了无主之地,而永安城又对吴国来说至关重要,于是吴国便派出了头号战神——陆抗率兵三万,势要夺取永安城。
陆抗这个人是很厉害的,堪称后三国最厉害的名将前三甲,入选了《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入选百将传的有张辽(魏)、张郃(魏)、徐晃(魏)、李典(魏)、邓艾(魏)、司马懿(魏)、诸葛亮(蜀)、关羽(蜀)、张飞(蜀)、周瑜(吴)、吕蒙(吴)、陆逊(吴)、陆抗(吴))。
陆抗曾在内有步阐叛乱,外有羊祜八万大军的情况下,以三万弱旅,硬是取得了胜利,让他成为了东吴最后一员名将。
可是如此厉害的陆抗,率了十五倍于罗宪的兵马前来攻城,却六个月徒劳无功,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属荆州的重镇西陵,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被迫退兵。
蜀国后期的罗宪,结局如何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吴国听说蜀国失败,派盛曼将军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称救援,内心是要袭击罗宪。
罗宪说:“我国倾覆,吴国是唇齿之邦,不抚恤我们的灾难,却想求利,我宁可作投降的俘虏。”便归顺魏朝。于是整治铠甲、军队,砥砺节操道义,士人都听命。公元264年(咸熙元年),及至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国又让步协领兵西征,罗宪将他打得大败。孙休大怒,又派陆抗协助步兵。罗宪坚守一年多,救援的军队不到,城中一大半人染上瘟疫。有人劝他向南出牂柯,或向北奔上庸,可以保全。罗宪说:“作为人主,是百姓所仰慕的,既然不能保全,到危急时抛弃他们,这是君子不做的事。我死在这里了。”正好荆州刺史胡烈等救援他,陆抗才退兵。加封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任武陵太守。公元268年(泰始四年),三月,罗宪跟随皇帝在华林园侍宴,司马炎诏问蜀国大臣的子弟,又问先辈适合时宜可用的人,罗宪推荐了蜀人常忌、杜轸等,都是蜀国的良才,司马炎都召见并加以任命。公元270年(泰始六年),罗宪卒于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烈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