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雍

宁夏灵武一带,旧有灌溉工程设施,后因黄河河床下切,渠口难于引水而废,但仍保存有灌溉渠道。原渠口北河床中有一沙洲,将河分为东西两道。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刁雍为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将,他利用了这一有利地形,主持兴建了艾山渠。其工程布置是先在西河上筑雍水坝,坝体自东南斜向西北,与河流西岸成锐角,然后在壅水坝西面河岸上开渠口。宽15步,深5尺,引入水渠两岸筑堤高一丈,北行40里,与旧渠合,总长120里。渠成“小河之水尽入新渠水则充足,溉官私田四万余顷”,这是历史上一项有名的引黄灌溉工程。

公元444年谁引黄灌溉

此人是刁雍。刁雍的主要功绩就是修建开凿了一条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艾山渠。开引黄河之水来灌溉农田!

北魏初年,北方实现统一,把劝农务本、发展农业作为立国大计,令“各地修水田,通渠灌溉”。太平真君五年(444),刁雍赴薄骨律镇担任将军。薄骨律镇是在西汉灵州县(今宁夏吴忠古城湾一带)设立的北方六镇之一。他上任以后,发现古高渠不能进水,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东西四十五里,凿以通河”。于是上表请开艾山渠,并于太平真君六年(445)春动工,60天完成,渠道长40里,下接古渠道,总长120里。

公元444年谁引黄灌溉

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刁雍任薄骨律镇将(镇治在宁夏灵武县西南),四月末,到任后见“官渠乏水,不得广殖”。于是上表“请开艾山渠,遂在河西古高渠之北八里,沙洲分河之下五里处平地开凿新渠,北行四十里复入于古高渠,再北行八十里,共长一百二十里”。

为保证新建渠口的进水量,又在西河(黄河支岔)上,由东南向西北斜筑拦河坝一道,将西河断绝,“使西河之水尽入新渠,水则充足,溉官私田四万余顷(按:120里长的干渠溉田四万余顷,似不可能,疑记载有误或传抄错误)”,“官课常充,民亦丰赡”。当时的灌水制度是“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

还有薄骨律渠溉田一千余顷,可能也是刁雍主持开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