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目的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和险躁,让他的儿子懂得恬淡寡欲,要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诫子书》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也是中国人极为推崇的一句座右铭。诸葛亮老来得子,对小儿子诸葛瞻甚是喜爱。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得意之情也曾溢于言表:“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诸葛瞻是个天才少年,博闻强记,触类旁通。但是诸葛亮却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一直很担心,随即和兄长说道:“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