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也就是说知识是可以改变的,并非绝对的真理,比如以前人们以为地球是方的,但后来被证实地球其实是圆的再比如由“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变也体现了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的情境性:知识并不能精准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创造。也就是说知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向别人敬酒这个事情在中国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到了国外却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一件事情。

知识的主观性: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