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个体维度出发:“成仁成圣”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孔子时期开始“仁”就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在孔子看来个人道德行为的实施最终都是要回归到“仁”之核心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二)从群体维度出发:“化民成俗”

儒家认为处于阶级统治之下的社会大众是被教化的群体。群体性的教化不同于个体,儒家把民众群体分三教九流不等,且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也不同。所以儒家以“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引导人们要“除恶扬善”。

(三)从集体维度出发:“秩序和谐”

集体,是一个有序化且具备共同认知的群体。有序是指必须遵从一定的秩序,也就是这个集体所达成的一个共同的认知。而在古代儒家教化者的眼里,封建社会所遵从的秩序就是“人伦”之秩序,即儒家所提倡的“明人伦”。

儒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儒家笃守一种积极上进、乐观的人生价值观。“立德”与“成圣”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在“立德”与“成圣”的基础上,儒家形成了双向度的人生价值观。

一种价值观是由内圣贯通至外王,在内圣的基础上达致外王,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此即“成圣”与“立功”但人由于受气、命的限制,并非每个人都能事遂心愿,因而儒家另一向度的人生价值观转向孔颜之乐。

孔颜之乐恰如其分地解决了儒家人生价值观的转向问题,体现了儒家作为一种有机文化系统的自身调节功能。

陈白沙的自然主义哲学继承了孔颜之乐的人文精神,并将其发展至极致,即人与自然浑然同体,在“道物无对”的人与物的关系中彰显了人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