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彝族:凉山州的彝族较多,约占全州人口总数的42%,遍布全州各地,尤其集中居住于东部大小凉山地区。

据可靠史籍记载,早在距今两千年前,彝族人民就在大小凉山地区生息繁衍。

明末和清初时期,黔西、滇东北的彝族向凉山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凉山彝族有着古朴悠久的民族文化,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长诗有《勒俄特依》、《玛木特依》和《阿姆尼惹》。

一般信仰原始宗教,巫师称为“摩尼”,祭司称呼为“毕摩”,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崇拜“鹰”的民族,崇拜“山”的民族。

最盛大的节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2、 汉族:约占全州总人口的54%,遍布全州各地,以安宁河流域和东部大小凉山边缘地带为多。

凉山的汉族多数是从内地迁徙去的。

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证明,从秦汉时期设置郡县时起,汉族就迁来凉山,此后两千多年陆续不断,其形式主要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屯垦戍边。

3、藏族:主要聚居于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盐源、冕宁、越西、甘洛等县,通用藏语文,信奉喇嘛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牧业。

4、回族:主要分布在西昌、会理、冕宁、德昌、盐源等县,信奉伊斯兰教。

5、傈僳族:凉山傈僳族在德昌、盐边、米易三县呈小聚居分布。

傈僳语属汉藏语系彝语支,姓氏与图腾相关,相信万物有灵。

民居称“木笼子”,即木结构建筑。

妇女喜穿短上衣,着筒裙,能歌善舞,有传统的火把节、牛王会等。

6、纳西族:纳西族在西部方言区自称“纳西”(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亦属纳西族),东部方言区自称“纳日”(据称是元朝蒙古族人与当地纳西族人的后裔),居汉源、冕宁、木里、盐源一带。

“纳西”支系是明代从云南迁入并定居于今攀枝花市郊、巴塘南部以及盐源大咀 、木里俄亚的。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曾有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还有一种表音的音节文字即“格巴文”。

泸沽湖畔的纳西族保留着对偶婚阿注婚姻和母系大家庭制度。

主要节日有转山节、牛马年等。

信仰原始的“东巴教”,也有部分信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道教。

古老的文化典籍《东巴经》和史诗《创世经》享有盛名。

7、 蒙古族:分布在凉山州的蒙古族最早在元代来川,因与当地一些民族杂居,习俗多有交融。

原编入八旗的蒙古族有骑射等独特习俗。

现建有4个蒙古族乡。

城镇蒙古族现通用汉语文,习俗与当地主要民族基本一致。

8、苗族:以木里县最为集中,讲苗语、汉语或壮语,主要从事农业。

9、布依族:大多沿金沙江、雅砻江而居,以农业为主,部分人从事制糖和淘金。

10、傣族:居住在会理县境内,来自云南。

11、壮族:居住在木里、会东、金阳等县。

12、白族:主要居住在会理等县。

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排行榜

个县(市)中,常住人口超过90万人的县(市)有1个,其余的县常住人口都在40万人以下,其中常住人口在30万人至40万人之间的有5个在20万人至30万人之间的有5个在10万人至20万人之间的有6个。常住人口居前五位的县(市)是西昌市、会理县、冕宁县、会东县、盐源县,合计占全州常住人口比重为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