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维度:竹子材料

全世界现有的竹子种类有1000余种,其中适合且拿来用于编织竹器的竹子不低于150种,这150种竹子不均等的分布在全世界的竹器编织区,也因此,就算制作同一款竹器,在各个编织区也面临着编织所用到的竹子材料的不同。

不同的竹子,有直径的不同,柔软度的不同,竹节平顺与否的不同,竹纤维粗细的不同,就算同一种竹子,也有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柔韧性和色泽的不同,这些种种的不同,自然也是导致编制本品竹器的不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抛开其它不说,就竹子原材料的差距,也很大程度导致竹器本色质量的不同。从每个编制区当地挑选最适合制作此款竹器的竹子,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只要有种类对比,就自然有排名,选择最优的竹子,无疑是可以给竹器本身加分的。

第二个维度:编织材料的粗细和薄厚

编织任何一个竹器,都面临竹篾、竹丝、竹条的尺寸粗细、薄厚问题,可以用mm(毫米)来量化,当然了,就算用竹子原竹来编织,也是涉及竹子口径大小的问题,这个应该很好理解。理论上来说,编织材料的尺寸越细,编织出来的细腻度就越好,编织材料越粗,承重力就越好。

但是在实际制作中,还会涉及到编织时间,编织环节花纹自身对编织材料粗细薄厚的限制问题,所以,这种尺寸的调节是在编织艺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和竹器自身的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调节。在这个范围内,粗细的控制就是决定质量高低的一个客观存在。很简单,一个通常的竹编筲箕,同等大小,一个竹丝宽用0.1毫米,一个竹丝款5毫米,这两种材料编制出来的质感,那是有着巨大的差距,在编制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也是相差很大的。

第三个维度:编织细节处理

抛开手工竹编艺人自身的名人效应,决定价格高低的一个关键是看做工细节,细节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地方哦!有的竹编艺人涉足编织的种类很广,有的竹编艺人却只做一款,这个的多和少不能决定制作工艺技术的高低。在同类竹器编织中,制作质量和细节处理在行业中都有公认的高低排名,用一句话说明就是:“一些师傅一辈子做不坏,一些师傅一辈子做不好”。细节的处理才是决胜竹器长存与否的核心,外表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