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橹”,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lǔ,最早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橹”的基本含义为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如摇橹过江引申含义为大盾牌,橹楯。
在日常使用中,“橹”也常做名词,表示顶部没有覆盖的远望楼,如楼橹。
字源演变:“橹”,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形声字。
木表意,篆书形体像棵树,表示橹用树木制成。
鲁表声,鲁有迟缓、笨拙意,表示大盾较笨重,使用起来不很灵便。声旁简化。
本义是大盾牌。假借用为划船的工具。
木加鲁是什么字
橹,读音lǔ
从木,从鲁,鲁亦声。“鲁”本义为“鱼儿摆尾”。“木”与“鲁”联合起来表示“木制的仿生鱼尾”。本义:木制仿生鱼尾。因“鲁”可以指“鲁国”,故“橹”也可以理解为“鲁国的木盾”。
中文名 橹
拼音 lǔ
部首 木
郑码 FRK
基本字义
◎ 一种古代发明的仿生鱼尾,安装在船尾,左右摆动可使舟船像鱼儿摆尾那样前进。安在船边像鱼鳍那样划动的船桨,古文献有时也称为“橹”。
木加鲁是什么字
橹:lǔ 简体部首:木 总笔画:16 笔顺编码: 一丨ノ丶ノフ丨フ一丨一一丨フ一一 解释: 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耀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