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之后学五经,南宋之后读四书。四书的概念是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首先提出的。他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了四书的概念,即将中庸,大学从礼记中摘出与孟子,论语并列称为四书。四书是科举学习的入门书,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必须要从四书中出题。到明清时,四书是必考题而五经可择其一而治之。

四书的概念是谁提出来的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是朱熹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在宋代形成的中华文化新经典。

朱熹,世称朱子。绍兴十三年(1143年),14岁的朱熹秉先父朱松遗命,奉母到福建崇安五夫定居,拜“五夫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为师,研读《四书》。

朱子坚持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研究中心,研读大量学术著作,为研究《四书》奠定了全面而扎实的基础。晚年朱子回忆当时“读《四书》甚辛苦”,“十七八岁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诵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