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溺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某件事的准确判断。
自我效能感高的的人,在面对一个目标或者任务时,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自己经历的成败有很大关系。
在父母眼中,孩子所做的事儿都很容易,比如小孩学走路时走一小段路,比如打开一个盒子等。但是,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要完成那些动作需要耗费很多东西,包括头脑、思维、身体和心志等。
孩子每完成一个新的尝试,他就会感到自己能行,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若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总是帮助孩子完成对他来说看似困难的事,这其实是父母破坏了孩子的探索过程,破坏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最终,孩子在大脑中会形成一种逻辑——他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于大人是否帮他。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父母帮他置办好一切。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会遇到更多挫折,他的潜意识里还会认为自会有父母出面帮他解决问题。一旦现实没能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他就会选择逃避,躲到家里不直面问题。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阻止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在大人眼中,孩子的天地很小,但在孩子的眼中,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要先在这个世界里完成挑战,而后才可能信心十足地接受这个世界给他的更大挑战。
2、溺爱,会破坏孩子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就是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溺爱孩子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不但不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这个行为不对,还可能纵容孩子去抢其他孩子的玩具。父母的心里会想,反正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不会理解别人的感受。
日本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拿了一些画了很多表情,有的是哭,有的是笑,有的是愤怒的图,让孩子们识别这些画上的人的表情。
他们发现,那些在学校里欺负人的小霸王大部分都分辨不清这个图上画的表情,他们会说一个看起来非常愤怒的人很正常,或者说很高兴。他们无法区分这些表情背后的情绪,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情绪背后的感受。
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是没有理解他人感受的机会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便不会理解他人,也不会正确处理问题,完全丧失了社会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因为你问题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永无止尽。但是,你不可能一辈子都在他的身边,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他总有长大的一天,他总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不要等到他什么也不会的时候,躲回到家里,你又开始责骂他,他却反过来怪你:“从小到大你们不是什么都帮我解决吗为什么这一次不行了”
关于如果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有一本专门的书籍,叫做《如果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可以详细看看,反复阅读并实践,相信你会有收获。
3、溺爱,会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
你会发现,有的孩子性格骄横,或者自私自利,只要不满足他,他就会大吵大闹,甚至动手。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某个孩子从小被父母宠爱,最后成了“白眼狼”“不孝子”,在他们的背后,一定有一对毫无底线溺爱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