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中飞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效果。飞白基本是在自然和较为快速的书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墨色深浅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比如写一个草书中的长竖线,由起笔处笔头内较浓的墨含量快速下拉,由浓变淡,甚至某个阶段形成颗粒状墨色分布,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感。

中国画的飞白是什么意思

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相济)典型表现。

飞白是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色粉末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 ,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 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今人把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 汉魏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

飞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价值,被视为古代的艺术字体。“飞白”是魏、晋“楷”体之别体,导源于汉隶、小篆。其用笔类似后来书家之枯笔书,所异者,枯笔偶见露白以示筋骨,而“飞白”则存心丝丝夹白以显轻逸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