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设置了“客卿”,目的是邀请其它诸侯国的人,能到秦国来做官,并对他们有礼。
商鞅、张仪、范睢三人都曾担任过客卿,而牛人往往在客卿中产生。
秦国并非自产文化人的地方。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在齐国和楚国。
尤其是齐国,稷下学宫里的读书人,等同于现在的博士,七国朝廷抢着要。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七国之间,人才是流动的。
客卿在秦朝时担任什么
客卿是非秦国人在秦国的高级官员。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是高级官员,爵位为左庶长。
后亦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那个时期秦国客卿与东方诸国客卿都是享有较高地位的政治群体。
秦国知名的客卿有商鞅、张仪、吕不韦等。
秦国的客卿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典型,重用外来人才是秦国政治的一大特征。
关于这一点古代学者就有所论述,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二“秦用他国人”中就说:“(秦)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意思是:秦国军队之所以能吞并各国夺得天下,各国众人都出了力。
清人洪亮吉在《更生斋文甲二》中也认为:“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唯秦不然。”
意思是:春秋时期列国重用的都是同性宗族,只有秦国不是。
当然春秋时期晋国、齐国也是重用异姓卿族的,而秦国也有公族出将入相的,但是客卿对秦国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据杨宽先生考证,战国时期秦国的主要封君中,绝大部分都是有功的客卿,比如商鞅被封于商,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