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洋自重出自《太平要术》一书。太平要术(三国时期传说的经书)一般指太平经,《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成书于东汉中晚期,170卷。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光武中兴。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
挟洋自重的成语出处
晚清肩负中兴大任的洋务派位居要职,又有与外国打交道的经验,权倾一时,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当时有人就讽刺李鸿章倚仗或依靠洋人势力抬高自己的地位,这就是所谓携洋自重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