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应该算是杜甫最“善良”的一首诗了,自己身处困境,却还不忘助人为乐,不愧是“诗圣”。
吴郎辈分本来是比杜甫小的,但是杜甫为了让他乐于接受自己的建议,便在诗题中用了敬语,也是用心良苦啊。
诗歌前两联是解释他帮助妇人的原因。
你知道我之前为什么从来不阻止这位妇人打枣吗因为她是个无儿无女,又没有任何收入寡妇啊。
若不是因为穷困到了极点,她又怎会舍下脸来做这样的事呢她本就惶恐不安,我们应该对她和善温柔点。
一二句看似介绍妇人的情况,其实言外之意便是:这个妇人这么可怜,你就不能同情她一下,让她打个枣吗
三四句是为妇人的行为做辩解,也是为了启发吴郎,希望他能向自己从前那样和善对待妇人。
也许正是因为杜甫自己半生穷困,所以总能设身处地地为贫苦人民着想,他的诗歌才会有那般感染力。
这一点是潇洒的李白所无法比拟的。
接下来的两句是对吴郎的委婉指责。
虽然你刚来,她也防备你,这也是人之常情,你不能怪她多心。但你插上篱笆,如此拒人于千里之外,就显得不太友善了。
杜甫也怕教训意味太重,引起吴郎的反感,所以不敢端着长辈的架子,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细细分析,娓娓道来,显得含蓄委婉,可见杜甫对人心的把控也是十分到位的。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借寡妇之口说出了天下贫苦人民的心声。
由于官府催租逼税,早已是一贫如洗,想到战乱还未结束,时局动荡不安,又忍不住泣涕涟涟。
这两句是一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的一个过程。
寡妇的贫困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造成她或者说是广大人民贫困的原因是因为官府的剥削。
可是哪朝哪代没有剥削呢当时之所以会饿殍遍野,究其根源还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
杜甫从一个小小贫穷寡妇的身上,便联想到了国家大局,这样的眼界令人折服。
也许是因为这首诗本是以书信的形式寄给吴郎,所以全诗无一生僻字,如话家常,显得通俗易懂。
但就是这如大白话的诗歌却寄托了杜甫对贫苦人民最深切的同情,读来令人感动。
即使身处困境,却仍不忘助人为乐,这样的大仁大义,在唐朝也算是头一份了,就连李白也无法与他相比,正如《杜诗集评》所言:盛唐唯公有此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