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子科举制度产生后,朝廷中以科举出身的人多以师徒同门相称,尤其是当时赶考的举人与考官,举人们都自称学生。在考完后,金榜提名后那些登榜的人就要投靠一些大的官宦,叫做投门,作为某某门下的学生。
公孙策还非常有才华。开封府的三口铡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就是出自公孙先生之手。公孙策的时代,相对比较容易搞清楚,因为包拯生活的时代是清晰的。史载,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逝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年,是“仁宗盛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公孙策原型史载,杨寘,合肥庐州人,生于公元1014年,死于公元1044年。在籍贯上,他与公孙策都是庐州人在年龄上,他比包拯年轻十五岁,以“学生”自称,理所当然因此在这两个方面,历史上的杨寘与公孙策是相符的。才学方面,杨寘更是不遑多让。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他上京赶考,结果是乡试、省试、殿试都是第一,连中三元,一举夺魁,被宋仁宗钦点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