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二是地表温度骤降到0摄氏度以下。
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霜”通常出现在秋季至春季时间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下霜的条件是什么
下霜的条件是温度低
下霜的原因是:晴天里,天空无云,夜间地面散热很强,温度降到零度以下以后,贴近地面的水汽凝结。这就成了霜。
是的,一定要零度以下,否则水汽不会凝固成固体霜。
结冰的概念一般是指水
雾和霜的本质也是水
但他们的基本单位实在太微小 冷空气一扫 就结晶了
下霜的条件是什么
霜不是从高空下落的,而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表附近直接凝华而成的,是水的固态形式。一般说,形成霜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晚上气温达到0摄氏度及以下,水能以固态形式存在。
2、大气中有较多的水蒸气或昼夜温差较大。
3、晚上无风,地表有附着物,便于水蒸气凝华。
所以霜在冬初或春末有寒潮时,出现的几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