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国之干城。

【拼音】guó zhī gān chéng

【解释】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意思是指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出处】《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孔颖达疏:“言以武夫自固,为捍蔽如盾,为防守如城然。”

【举例造句】正是有了国之干城的守卫,才有了祖国边疆的安全。

【近义词】干城之将

还有巾国英雄、开国元勋、开国元老、开国功臣。

国士无双,国之脊梁等词还哪些

国士,顾名思义,国家级士人。士,乃古时候对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的称谓,士往往是读书人。辞书上的“国士”解释是:古时指国中才能或勇力出众的人,举例为司马迁说到淮阴侯时即发过如许感慨:“诸将易得耳,至如信(韩信)者,国士无双。”

我理解的国士,当是一国之中通天接地的栋梁之材,而不是只在某一领域有所造诣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士乃见解超前、韬略过人的时代的先驱,他首先是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学家或别的什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