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目月,意为三年不见日月,精神不振,眼睛朦胧。比喻懒于修养,不求进取。
出自西汉学者扬雄的《法言·修身》——
或问“治己”。曰:“治己以仲尼。”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马以骥,不亦可乎。”或曰:“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曰:“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蒙。荧魂旷枯,糟莩旷沈,掷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三年不目月典故
三年不目月,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ān nián bù mù yuè,是指三年不见日月,精神不振,眼睛朦胧,比喻懒于修养,不求进取[1]出自于汉·扬雄《法言·修身》。
汉·扬雄《法言·修身》:“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荧。”
三年不见日月,精神不振,眼睛朦胧。比喻懒于修养,不求进取。
分词解释:
日月:
1、太阳和月亮。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
3、时令时光。
4、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
5、犹天地。
6、指生活或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