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国家上下一派繁荣太平景象,而唐太宗对此并不满足,惟恐不能持久,因此多次倾听各方谏诤。这时,魏徵说了以下一句话:
原文: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资治通鉴》第193卷)
译文:国家内外俱得安定,我并不觉得高兴,只是高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
简释:“治安不以为喜,唯喜居安思危”,意思是,安定并不觉得高兴,只是高兴能够居安思危。此句所涉及的是“居安思危”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随时要有危机感。
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性,把主客观的背离推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对反面结果最彻底的否定,正是对正面论点最有力的肯定。
这是从君主职位之重、权力之大的实际,来警示唐太宗,指出国家要长治久安,务必“积其德义“,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由于首段比喻形象生动,真切可感,因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为陛下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