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君子的雅称是莲花、梅、兰、竹、菊等等。

2、而梅、兰、竹、菊共称花中"四君子"。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

3、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君子的别称

君子,一般我们今天都是拿来指代道德节操比较高尚的人,和道德节操低下的小人对应,这是它在道德范畴上的引用。但最初,君子一词并非是拿来形容一个人的道德节操,而是指代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