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通志》记载:呼兰是蒙语:野驴也。说明古代呼兰河流域是野驴繁衍生息的地方。满语则称呼兰为“烟囱”之意。说明后来此地有了居民,从远处可以看到烟囱冒烟。其实,呼兰是由河名演变而来的。呼兰河,满语古称“忽刺温”后来关内的流民过来以后,把“忽刺温”叫成了“呼持河”,天长日久,又叫成了“呼兰河”,设立衙门时,才定名“呼兰”。古代,呼兰河以西称西荒,以东称东荒,没有人烟,地名都以其特点称呼
呼兰蒙语什么意思
在《清文鉴》中,"呼兰"二字是满语,意为烟囱。《呼兰府志》卷十载:"烟筒或用土坯,或用砖,矗立若望台,高出屋檐丈余,或刳木为之,清语为之呼兰"。
黄锡惠先生在《文献中以地形地貌的形象特征为名之满语水体考释》中说:"'呼兰'系规范满语,汉义为'烟囱’。名此者当以流经区域内,水体附近山体状若烟突,因而产生这一形象名称”。
黄先生并举出3例予以说明,ŕ.呼兰河,《吉林通志》载:......,即吉林省磐石县东南之呼兰河。'呼兰河’即'烟囱河’,以河源处烟筒状之'呼兰峰'得名
呼兰蒙语什么意思
呼兰”是这种烟囱满语的谐音,最早是用被虫蛀的中空大树做成,外面缚以泥巴藤条,后来砌筑,改用了泥坯或青砖等材料,民间还认为烟囱根,是祖先魂灵寄身之处和通道,故去的老人,七天后,会归家经此看看是否有祭奠的纸钱焚烧,俗称“望乡台”,家人会放上一碗水,孝敬的心意略表,别具关东风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