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亚圣”的雄辩。
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为“四书”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等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其中的名句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省邹县东南部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的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德治,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率弟子游历诸侯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母亲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对他管束很严,人们传为美谈的“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就是孟母教育孟子好好学习的故事。
在先秦诸子中最具有雄辩家气势
孟子。
《孟子》文章颇富特色。
首先是其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有其独到之处:他不但能准确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所设机彀,使其心悦诚服,而且气势充沛,是非分明,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机会。其长篇大论,多是如此。
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典型事例,“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以及“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寓言故事,都大大增加了说理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