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一块大洋等于128-140枚铜板。

在不同时期,银元的含银量不一样,并且银元不全部都是同样大小的,所以在不同时期能兑换的数目自然不一样。

大洋是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大洋的形状为圆形。

大洋的购买力随着通货膨胀而变动,在不同的年份大洋的购买力差异比较大,而且还得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

在民国时期,当时社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在那之前的大洋购买力比之高了一倍不止。

一个大洋等于几个铜板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128-140枚铜板。

铜板为铜元的俗称,是清末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诞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成立后,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

20世纪初,一个银元可换128-140枚铜板一个银元可买鸡蛋150个,或150根油条。

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最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