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争的普遍规律与“道”:

先秦兵书在论述战争的普遍规律时,夹杂了《老子》中关于“道”的思想理念。“道”的涵义之一,即如同今日所说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万物生长的总原理,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规律,因其不变性,故又称为“常”。先秦兵书所反映的战争原理均可由此寻找到思想渊源。

2、知兵要“达于道”:

《孙膑兵法》论“道”多达五十余处,《威王问》中,孙腆分别作答齐威王和田忌所提出的问题,最后有一段话:“孙子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孙腆所言意在说明指导战争必须通晓用兵之道和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作为一个统治者,不仅要知兵,还要“达于道”,即要掌握战争的一般规律。

3、知“道”即可知胜:

老子以道为宇宙本体,既无名无形,又不可言喻。“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视之不见”,“听之无闻”,“搏之不得”。①然而它又“渊兮似万物之宗”,在天地之先,“可以为天地母”。②清心寡欲,勤勉治国,至于民众是否要这样则未必,治国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顺应民心,此乃典型的黄老道家治国之道。这里的“道”皆指人生、社会所达到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以“周礼”所规范的理想社会。

4、“道”乃规律:

先秦兵书还有对于“天道”的论述,此观点亦源于道家。关于“天道”的概念,《老子》第七章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将“天”视为与地相对的自然天空。天与地一样,并不是有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无意识的、无知、无欲的物质客体。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第五章)。天没有感情意志,任其自生自灭,充分肯定了天道的客观存在性。

兵家核心思想

兵家思想核心: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

关于计谋(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方面,它所揭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原则,是至今仍必须遵守的。许多名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先计后战”,“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 以众击寡 ”“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兵贵其和,和则一心 ”“三军一人,胜”“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等等。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与现代科学理的理论,不仅基本精神一致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把战争主观指导,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理素质(所谓的“将能 ”、“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