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又称为莲花闹、莲花乐、落子、莲花板等,流传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

   莲花落的唱腔细分起来也类似单弦,有不同的牌子。常用的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调”、“路长断”、“哭腔”、“耍孩儿”、“叠断桥”、“靠山调”……其中的“五更调”可以说跟单弦的“湖广调”一样。可以这样推测,单弦吸收了莲花落的唱法。

莲花落的主要唱腔

莲花落的唱腔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调”、“路长断”、“哭腔”、“耍孩儿”、“叠断桥”、“靠山调”…据说(也是事实)评戏由"蹦蹦"发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脱胎于莲花落莲花落传入东北以后,促成了"二人转"的形成。

莲花落——又称莲花闹、莲花乐、落子、莲花板等,最早在宋朝就有记载,形于明盛于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其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现在已经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一般用方言说唱。演唱的时候还会拍击胸、臂、腿,生动风趣,通俗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

莲花落起源于唐、五代时期的“散花乐”。它在京、津、河北等地特别流行,它最开始是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一些警世歌曲。到了宋代以后开始在民间流行。等到了清朝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

莲花落也分“清门”和“浑门”。票友所演唱的,称为“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称为“浑门”。“清门”和浑门”又统称“小口莲花落”,用来区别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唱腔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调”、“路长断”、“哭腔”、“耍孩儿”、“叠断桥”、“靠山调”…据说(也是事实)评戏由"蹦蹦"发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脱胎于莲花落莲花落传入东北以后,促成了"二人转"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