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的孔子肯定天命对世界和人世的决定作用。他所说的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时指自然界。
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孔子很少谈论天道,但肯定天命。孔子的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时指自然界。战国初墨子反对孔子的天命,而宣扬天志。
孔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孔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仁“
“仁”是一种来自内心、产生于情感的自觉要求,是不是“仁”、什么样的行为符合“仁”,都未形成统一的评判标准。显然,这些与《论语》中的“仁”的内在属性与独特的个性体验有着密切联系,也决定了达到“仁”并不容易。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对“仁”有较深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论语·雍也第六》)孔子这样的评价十分耐人寻味,“仁”实际上是一种很难企及的德行境界,是一种神秘却不同于西方宗教的体验,连颜回这样的贤人要长时间遵守也不容易,最多只能保持三个月,其他人更短,有的保持一两个月,有的只能保持一两天。”
孔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①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②孔子认为理想的境界是仁,要平等待人,与人为善。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仁慈的心。是“仁”,是孔子理想具体内容的直接体现,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大同社会”,他的“大同”在现实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只能是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