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太平天国属于典型的流寇,类似黄巢、张献忠那种模式,流动作战,哪里清廷统治薄弱又经济基础好,就往哪里走。目的不是占领该地区,而是击垮清廷统治,掳掠财富,打碎秩序,这样当地会出现大量无法继续之前生活的人口,只能跟着他们走。

流寇模式虽然对清廷伤害很大,但也导致自身无法建立稳固的基地,无法发展。于是在获取南京后,转型成有稳固基地的反贼,先后对安徽、江西、江南的一部分地区建立了统治。之后随着战争的发展,统治区域一直在变化。那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南京自古以来,便是六朝古都,易守难攻。定都南京不仅可以稳定人心、提升士气,还使得太平军有了一片新的根据地。南京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批开埠的城市,又是沿江城市,资本主义的外国经济相对较为发达。更为重要的,定都南京,便于北伐而上,即使不能一统,退一步讲,也有点划江而治的意思。借助于有利地形(长江顺流而下)和水师优势,可以长驱东下,迅速占领江南,立稳脚跟,建立巩固根据地。定都南京,时机恰好,位置也选的不错。掌握了东南富庶之地,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满清政府的粮源、财源。

当时太平军号称50万,船一万艘。很明显这个数字水分很大。太平军在广西起事,起兵时共有2万人。经过两年的征战,先后丧失了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连核心成员都丧命了,士兵的损失就更加不用说了。这所谓的50万人,一大半都是半路加进来的难民,还有一大批是家属。古代农民起义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拖家携口。农民起义本来都是在饿极了的情况下爆发的。战斗力真的要大打折扣。

而当时清廷得知武昌陷落,咸丰帝异常震怒,一面下令将湖广总督拿问,一面调集大量清军向武昌进发。此时提督向荣率领三万清军已经赶到了武昌城外。其余清军正源源不断赶来。而武昌自古有九省通衢之说,交通便利,清军调兵很迅速,武昌肯定不能久留,太平军必须找一个合适的根据地,用于整顿部队,建立政权。三种方案之中,只有南京是最合适的。以前的南北对峙,是建筑在南方政权掌握荆湖与淮海这两大要地的条件下,所谓守江必守淮就是这意思。

反过来说,太平天国一没有占领荆湖,二没有全据淮海,屁股后面连江苏都只有一部分,至于浙江,就更别说了。所以,定都南京不是错误。也谈不上什么利弊得失。因为错误的是太平天国的整体战略出了问题。

定都南京之后,上策就是,顺运河两岸全力北伐,最终驱除鞑虏。即便中策也该经略江南,占领浙江江西,进而席卷南方。将财赋重地彻底掌握在手中,断绝漕运,逼迫满清臣服。因为清政权每年需1000万石漕粮和3000多万南方税金维持运转。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意义

、南京为六朝古都,龙盘虎踞,易守难攻,是建都的理想之地2、南方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便于筹粮筹款,使清廷在经济上受到打击3、借助于有利地形(长江顺流而下)和水师优势,可以长驱东下,迅速占领江南,立稳脚跟,建立巩固根据地4、南北对峙,比流动作战大大增强了号召力5、北方是清廷的政治中心,军事力量强大,很难迅速取胜,身陷于流动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