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称由秤砣,秤杆,秤盘三个部分组成,当中秤盘最为简单,就是一种金属或者其它物质构成的装载器械,用以装所称之物。
其中的秤杆是学问最大的,古时候的计量单位是十六进制,也就是说十六钱为一两,十六两则为一斤,于是在秤杆上就有十六个刻度。
古代秤的结构
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
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
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
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