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明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体制不完善、环保意识缺乏等现实问题

首先,在乡村物质文化建设上,一些乡村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当前,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都缺乏公共文化场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没有像样的乡村文化大舞台、村图书室、村文化活动室等。

还有许多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文化服务功能,不能有效满足农民的文化服务需要。一些西部偏远山区的农民面临着没法上网、看不上电视等问题,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

其次,农村文化服务体制不完善,乡村文化服务投入缺失。从总体上看,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分化问题,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少数农村地区的发展程度仍然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着文化服务体制不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文化建设评估机制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一些农村地区多将文化场馆面积、藏书数量、电影下乡次数等作为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反而忽视了农民的文化参与度、文化素质提升等内容。

最后,一些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缺乏,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在农村社会中,一些农民都缺乏环境意识,对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在当代社会中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逐渐成为理想,许多农村都出现了河水污染、林地减少、垃圾围村等问题,使一些农村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带来了农村环境文化恶化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广大乡村人民群众,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