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住院应该叫闺房。最常见的叫法是“闺房”,其次是“闺阁”,再次是“绣房”,末种叫法是“香房”或“香闺”。闺房、闺阁、内室这一类称呼并不分已婚未婚,“待字闺中”强调的是“待字”,就是说等着取“字”,古人的“字”是成年后才取的,而女子的“字”是要由丈夫来取的,至于“闺中”只是表示她未曾出阁为他人妇,并不代表她的婚姻状况。
所以,已婚女子和未婚女子的卧室、梳妆室、起居室在称呼上没有区别,都是闺阁、闺房这一类。
古代女子住院叫什么
民间女性同样有封建礼教的禁锢,女子生病特别是患了妇科疾病往往羞于启齿,或语焉不详。有的女病人宁愿病死也不愿意公开隐私。
元明善的《节妇》中,记载了一位乳房生疮溃烂的寡妇马氏,由于拒绝男医生治疗,最终丧命。马氏说:“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
男医生不能接触女病人肌肤
明代《习医规格》规定 “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
古代看病,有“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就医模式。“走出去”就是去医生家里就诊,但女人生病了,更多是“请进来”,把医生领到家里看,以方便医生的望、闻、问、切。
这时候,女病人仍不能直接给医生看,要用东西“隔”一下,以遵从“男女授受不亲”的信条。即便可以出来见男医生,女病人也要用纱巾或扇子“蔽面”。
普遍的情况是,家人会在病床前设纱帐,也有的在闺房外挂帷,医生透过纱帐观察女病人的气色、舌象等,完成“望诊”的程序。光“望”当然不行,“四诊”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切”。
切诊,即号脉,又称把脉,摸捏病人的手臂号脉象。而古代女人最忌讳手让别的男人摸,被陌生人摸了算是“失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