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之源。 既包括父母遗传的性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
气,在古代哲学中,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在中医学中,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一)气对精的作用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依气生,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精之生理功能赖于气之推动和激发。如肾精之秘藏,赖元气固护于外。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元气亏损,肾失封藏,每见失精之害。“精乃气之子”,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充足,则神自旺。
(二)精对气的作用
“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类经,阴阳类》)。精藏于肾,肾精充盛,盛乃能泻,不断地供给五脏六腑,以促进脏腑的生理活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则元气方能化生不已。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故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充。所以失精家每见少气不足以息,动辄气喘,肢倦神疲,懒于语言等气虚之证。
道德经精与气的区别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