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下马车的梯子:马凳、轿凳。
“凳”,期初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作为坐具,是以后的事。这种坐具发展到宋代使用得更为普遍。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级稍次于椅子,明清时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长方凳、长条凳、圆凳、五方凳、梅花凳等。
凳子的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它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的多。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马凳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
顺便讲一下“凳子”。现在使用凳子,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那里的人过着游牧的生活,由于经常骑马,起初苦于马太高又无马镫,所以他们上马前必须踩着一件足够高的东西才能登上马背,这就是凳子的早期用途。
随着马镫的使用,凳子踩的功能才逐渐转向坐的功能,魏晋南北朝时传入我国。敦煌石窟的壁画中有坐方凳、圆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这些图像再现了南北朝时期凳子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凳子的形状,但因没有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床”。
宋代以后,凳子才在社会上普及开来,成为一种常见的坐具,被称为杌凳,意思是不带靠背的坐具,有别于“椅”。“杌”的本义也是“树无枝也”,这么看来从形象上分析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