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基本读了几年书的人,对这句诗应该都不会陌生。古人在送别时要饮酒,称为送别酒,是非常有讲究的。
李世民遣唐僧去西天取经,送别的时候也让唐僧喝酒。唐僧说自己是出家人从小就不饮酒,李世民便强调这是送别酒也是素酒,饮一杯无妨。
不过如果单单是饮一杯酒,李世民的送别倒没什么特别了。不管是书中还是改编的电视剧中,都写了一个细节:
唐王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当时的唐三藏也对此不解,太宗便解释了“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跟王维劝人多喝几杯不一样,唐王遣唐僧到西天取经,是希望他早日取得真经归来的。所以他用这个小小的行为,寄托了对唐僧的殷切希望。
古人在离别时候用一些特定行为表达感情、寄托希望,是很常见的。比如说喝酒这件事,在古代尤其是唐朝就很常见。
喝酒可以让感情抒发得更加浓烈,也许也能为远行人壮胆。已经不知道最开始喝酒送行是什么缘由了,但因为诗人们的创作,送别饮酒便成了惯例。
还有折柳。我记得还在小学的时候读到唐诗,老师就讲过柳字同“留”,在古代经常用来表达对远行人的挽留。其实对于要走的人呢,留是肯定留不住的。
但用折柳这样的动作,可以表达送别人对远行人的思念寄托,也委婉表达了内心的不舍,是很内敛又非常重视对方的体现。
当然说了折柳就不能不说踏歌,李白就曾经写过诗“正当今昔肠断处,骊歌愁绝不忍听”,还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将要远行听到友人的骊歌,更加悲伤。
古人送别的时候选地点也比较固定,长亭更短亭,渡口送别““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都写了离别时候的地点选择,非常有诗意。
唐太宗在送别唐僧的时候,先是招进宫中,赐给通关文牒、化斋紫金钵等等,然后再从宫中一路送别到关外。这样长的路程,跟那些在长亭走了几十遍的文人也不相上下了。
最重要的是这杯送别酒,在前文已经讲过。对于唐僧离去太宗自然心中有些不舍,但更担心唐僧留恋他乡不再回来,一撮土一句话,唐僧就此牢记于心。
想想现在跟朋友分别的时候,吃饭喝酒还算常见,在机场火车站依依不舍送别也很多,但像这样内敛又有诗意地表达寄托,还真是好难遇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