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目标引领。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先选择本地中青年培育为重点,以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线,开展涉农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在职教育,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基本建成一支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层次分明、年龄结构合理、技能领先实用、从业领域明晰”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队伍。
(二)丰富培育模式。可以通过与涉农高等院校或者涉农职业院校等联合办班、委托或者定向培养,积极地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工作。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新型农民教学点,打造教育网络体系。
(三)注重资格认定。需要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积极试行并推广“学分制”等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农民分段完成学业。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双休日时间,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
(四)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一批具有代表性、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示范基地作为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在“培育场所、师资团队、管理制度、典型示范”等方面的建设,做到农民操作训练有场地、学习观摩有典型、难题疑问有指导、创新创业有帮扶,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五)加强典型宣传,完善扶持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始终要把努力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鼓励和引导各类具备资质的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五大步骤
(一)启动“涉农职教育人工程”,加大对涉农职业院校的支持,多方协作,培养农业“后继者”
(二)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依靠地方政府,发挥涉农职业院校的作用,提升农业“从业者”受教育年限
(三)启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工程”,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全面提升“务农者”的素质与技能水平
(四)启动“智慧农民信息化工程”,用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教育培训文化素质偏弱的务农农民,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