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社火有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是春节期间忻州一带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他始于明代,属于广场表演的哑剧,如同戏剧一样,要画脸谱,披铠甲,戴头盔,背靠旗,手执刀枪,通过布阵对打,作架势等表演,再现古战场作战场面。目的是祭拜社神,祈求风调雨顺!
忻州社火是什么活动
民间社火是指春节期间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它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对于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民间祭祀社火的仪式中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人们通过举行祭祀拜神活动,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社”为土地之神,“火”为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为人类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烹饪和取暖之源,在古人的原始思维中认为火也有“灵”,于是视其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并加以崇拜,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根据表演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灯火类、阁跷类等。
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演奏时,表演者必须把各种乐器有组织地编排配合起来,按照鼓板指挥奏出有节奏、有规律的各种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