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3)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4)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5)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7)愠:音yùn,恼怒,怨恨。
(8)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学而时习之后面一段是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意思是,学习后经常用所学的知识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
学而时习之后面一段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