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妖星最早的记录应该出自《春秋左传·昭公十年》,"居其维首,而有妖星焉,告邑姜也",而对妖星的系统性描述最早出自《晋书 天文志二》,书中共总结描述了21种妖星,我们就分别对这21种妖星做下分析介绍。
第一种,彗星,也叫做扫帚星。
第二种,孛星。
第三种,天棓(bang)。
第四种,天枪。
第五种,天欃(chan)
第六种,蚩尤旗。
第七种,天冲。
第八种,国皇。
第九种,昭明。
第十种,司危。
第十一种,天谗。
第十二种,五残。
第十三种,六贼。
第十四种,狱汉星。
第十五种,旬始。
第十六种,天锋星。
第十七种,烛星。
第十八种,蓬星。
第十九种,长庚。
第二十种,四填星。
第二十一种,地维藏光。
在古代记载中,妖星还有其他的一些名称,比如伏灵、天猾、赤彗、破女、绕綎等等。
但无论何种说法,都将妖星视为灾难,动乱的象征。
古代天文志里的妖星都有哪些
在杜诗里写到妖星的有《奉送郭中承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卷四):“宸极妖星动,园陵杀气平。
”《晋书·天文志》把杂星区分为瑞星、妖星、客星、流星妖星—— 彗星:亦谓扫(帚)星。
对彗星,古人早有记录,且为世界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记录。
记录完整,说明彗星在古代中国世界中的意义重要。
对彗星的视象,《晋书·天文志》引曰:“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天夭”,即天妖,有妖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