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初秋,在北平的一家医院里,有个小男孩出生了。
父亲给他取名袁隆平。
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调皮,充满好奇心。
他喜欢追根究底,总能提出些让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
老师常常说:“袁隆平,你别胡思乱想!”
好奇的袁隆平才不听呢!
没有答案?那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6岁那年,袁隆平和同学们去参观了一个非常美的园艺场。
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紫红的葡萄垂在架上,四处开满了鲜花。
这个美丽的园艺场在袁隆平心中种下一个田园梦,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大自
然,盼着长大以后能去学农。
长大以后,袁隆平圆了小时候的学农梦。
1953年8月,他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工作。
在这里,他不光教书,还带学生们做实验,为了帮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他们研究
红薯和南瓜。
有一回,竟然种出了一个超级大红薯。
1959---1961年是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
袁降平也挨了不少饿,靠吃野菜、树皮活命,由于营养不良,还得了水肿病。
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
他下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是世界上五大主要粮食作物。
当时,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
而南方又主要以水稻为主食,急需提高水稻产量。
袁降平想啊想,满脑子都是高产水稻,有一天晚上,他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
乘凉....... 
这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
为了水稻增产,袁隆平不停地查资料、搞水稻直播试验。
他还去向农民请教,当听说他们要翻山跃岭去别的村庄换稻种时
他十分好奇:“为什么要换种子呢?”
农民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呀!
袁老师,你要是能帮我们培育高产种子,那该多好呀!"
袁隆平立即意识到了农民们的迫切需求,那就是高产的水稻种子,他找到了努力
的方向。
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农作物,不需要外来的花粉,自己就能授精、结实。
可是,该到哪里去寻找高产种子呢?
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
袁降平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馒头和水,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
一天、两天过去了,一星期、半个月过去了.....
袁降平一无所获,可他不会轻易放弃。
终干,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干发现了一株长
得特别好的水稻。
他和助手惊喜地数来数去,一枝稻穗上共有230粒稻谷!
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不住地夸它:“真是个好妈妈呀!”
第二年,袁隆平满怀期待地撒下了“鹤立鸡群”的种子,种了 1000多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