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唐家大院以财富远近闻名。
唐家一世祖唐应弼,山西洪洞人,因躲避明末兵难流落到旬邑,城东有一处高地较为平坦,前方有一沟壑,遂定居于此,人口繁衍生息,是为唐家村。
唐应弼虽务劳为生,但识文断字,能看阴阳、风水,好助人为乐,当地人呼之为“先生”。
唐应弼膝下有三子,老大务劳,老二唐文耀经商,老三短寿。唐家大院的主人是唐文耀这一支。老大一支人旺财不旺,唐文耀这一支是财旺人不旺。所以现在唐家村人口以老大一支居多。
到唐应弼四世孙唐景忠时,他以农为本,以商兴家,经营水烟生意,在全国13省设立商号、分店,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
清乾隆年间,唐景忠财产已经超过百万两银子。乾隆60年,乾隆皇帝举办千叟宴,唐景忠受邀参加并被恩赐七品官。从此,唐家开始结交官府,上通帝王、下结官吏,生意更是如日中天。
据资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唐家人口约有60余人,然后服侍的仆人丫鬟就多达165人,家里还有66辆鹦鸽轿。唐家人出门都离不开马轿,前面还有鸣锣开道,好不威风!
有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后,唐家做了两件事。其一,大修府邸。从道光五年开始修建唐家府邸到同治七年完工历时43年,共建大院87座,房屋2700余间。工匠人数最多时达到了3200多名,足见其场面宏大奢华,各种砖雕、石雕精美绝伦。
其二,子孙通过科举和捐科获取功名。从嘉庆到光绪一百多年里,唐家子孙考取和捐得的功名、官衔者多达36人。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六世孙唐廷铨,官至三品盐运使,负责过盐运肥缺。
唐廷铨去世于泾阳自家商号,棺椁运回旬邑之后,其子唐鸿序为他精心修建墓园。墓室为地下小型四合院,墙壁上有精美雕刻“二十四孝图”,石拱形墓道里也有精美雕刻。
停灵三年,直到咸丰三年(1853)四月,唐廷铨的棺椁才下葬。唐鸿序又奉旨为其父修建石牌坊,能工巧匠用了5年时间,花费了18万两银。
1970年,唐廷铨墓被挖掘,地下文物移至唐家大院,尸体被抛至荒郊野外。
民国以后,唐家势力逐渐衰落,兵荒马乱再加上子孙变卖,显赫一时的唐家大院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座两进院落。听村里老人讲,当地政府为了开发旅游资源,通过收购的方式把唐家大院买下来。
如今唐家村虽然都姓唐,但唐家大院这一支的真正后裔,都在外地工作,村上已无一人。